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多推“啃硬骨头”的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对长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新要求。长春市按照中央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一场简政放权改革在长春全面推开,蹄疾步稳。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肯定了长春市改革成效,报告显示:长春市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中排第16名,在整体营商环境方面有良好表现。
下好改革“先手棋”
走进长春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厅,长春市行政审批专用章集中托管展示墙引人注目。已完成使命的市、区两级370枚实体印章被统一封存,向群众集中展示,替代它们的是与之对应的电子印章。
“民政局、公用局、交通运输局、建委……还有朝阳区、经开区、长春新区的。”前来参观的市民陈岩紧贴着玻璃墙,细数一枚枚印章,感慨地说,“今后再也不用为盖这些印章四处求人了!”
这是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全面开启“一网管审批”行政审批新模式,成为长春政务服务改革的新气象。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是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长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和市长刘长龙亲自组织、反复调度。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勇于涉险滩、闯激流,自上而下地形成推动改革的整体合力。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市将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再造政务服务新模式紧密结合,将改革作为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打造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扎实推进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改革中,全市精准梳理出企业群众办事事项1795项,并通过事项标准化建设,累计缩减审批流程235个,减少审批环节888个,取消申报材料1750个。
为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我市还建立了31880个样本,将全市办事事项的基本信息、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收费情况、法定依据、办理地点和联系电话全部在长春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办事人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自2016年9月,我市推行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以来,全市1358项办事事项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办理,除了涉及现场勘查、特殊程序的32项事项以外,1326项事项只要申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都能实现“最多跑一次”。截至目前,全市195个政务(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一窗受理、一门办证、一口出证,已累计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14万件,企业和群众对受理、出证的满意率分别高达99.84%和99.85%。
改革以来,我市努力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许可和行政权力事项22项,承接省政府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25项。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市扎实推进“多规合一”成果应用,积极探索项目全过程跟踪监管;推行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将审批时限由过去的302个工作日压缩到51个工作日; 提出新目标,力争在100个自然日内完成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推行企业设立经营联合办理,率先在全国推行跨层次、跨部门的“N证联办”。
眼下,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改革再次刀刃向内、自我加压,从市和县(市)区、开发区的政务服务中心和街道(乡镇)公共服务中心两类办事大厅,向全域办事大厅纵深推进,努力实现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全覆盖。
敞开惠民“便利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个地方打造营商环境,最终目的是要聚企业、聚人心。营商环境好,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来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兴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长春,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开便利之门。
为了进一步释放政务服务改革的红利,让广大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新期待变成现实,让政府主导的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变成人人可以发声、人人可以参与的“我的最多跑一次”生动实践,长春启动“我的最多跑一次”专项行动,开创性地组织群众评议团进行民意征询,就买房卖房、就业创业服务、参保报销、参保缴费、人事档案存取、道路货物运输、公积金提取等10个主题,向社会公开征询群众在办理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同时,组建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队伍,正式启动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制度,真正让“最多跑一次”变成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改革。
近两个月来,近百名群众和企业代表组成的群众评议团,已相继进驻10个面向企业群众提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办事大厅建言献策,助力改革做得更细、更实、更贴近群众。
在群众评议活动中,来自吉林省外国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刘学提出一体机开通“自助证明打印”功能,一周后,其建议被政府纳入市医保局“最多跑一次”专项行动方案。“这么快就把这么多服务项目改进了,政府真是高效率!”刘学对反馈情况很满意。“服务态度转好,办理事项实现‘少跑动’,政府的这些服务,为企业带来了实惠。”来自吉林省东奥世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李吉利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优化营商环境,长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各地各部门时刻倾听群众心声、企业呼声,不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激发市场新活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最深刻,也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2017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5.32万户,同比增长24.92%;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7.05万户,同比增长2.73%;截至6月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已达73.6万户,比改革前增长近一倍。长春继续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广度拓展,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企业、新产品、新发明快速进入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我市全面实施“卡位注册”“工位注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放宽登记条件举措,累计超过10万户小微企业和“双创”企业受益。
吉林省阳铭医生管理集团负责人孙忠国说,注册资本实缴改为认缴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使集团建立初期有效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实行“先照后证”,节约了企业设立的成本,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长春市石头先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孙逊说, “五证合一”和登记制度改革,简化了企业办事手续,减少了申报时间和费用,特别是实施资金认缴制,极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创业成本。
长春坚持“放管结合”,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经过近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协同努力,长春已初步构建了职责清晰、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组织32个市属部门联合签署《长春市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整合形成了三大类41项具体措施,为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目标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市将重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和全程电子化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5天以内;推进全市跨部门联合抽查全覆盖,探索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信用有价”的实践在长春落地生根……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要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更好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长春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