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结合长春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序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城市,既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光荣责任,又面临新的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把长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是确保城市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利在当代、惠及后人的民心工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首先,长春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科学教育基地,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基础研究、汽车研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长春市义不容辞地要承担国家层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等责任。其次,长春作为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吉林省省会,肩负着为振兴东北、发展吉林提供技术支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振兴长春、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振兴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而这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创新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城市竞争力,把长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主要依靠两大动力,一是改革开放,二是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体制机制创新,是解放生产力。科技创新涉及物质生产质量与效益,是发展生产力。体制创新可能在一定阶段内基本完成,而科技创新持续不断,永无尽头,是第一重要的生产力,也是第一持久的生产力。
长春科研力量雄厚,具备一定的科技基础优势,“十五”期间,长春市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科技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长春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国内率先建设成创新型城市。一是科技研发基础力量雄厚。长春市共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全日制高等院校27所;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独立科研机构97所;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7个;有博士后流动站42个,博士后工作站12个;拥有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还拥有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7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在长春工作的两院院士为26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4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4.2万人,直接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有1.7万人年。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0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481%,年均递增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显现。目前,长春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867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户,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户。三是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政府为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技术市场交易保持繁荣,“十五”期间,长春市技术合同成交量累计达12,80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34.28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十五”期间,长春市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220亿元,年平均增长28.5%,其中R&D经费投入为106.5亿元,占经费投入总额的48.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产业化基地的示范引导功能明显显现。长春市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长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以及长春中俄暨独联体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基地12个;有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6个,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25个;有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31户。各个园区、基地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150和4,425件,比“九五”期间增长116%和98.5%。建立了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的政策,并首次启动了50万元的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四是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中德激光技术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中俄暨独联体科技合作基地”正式挂牌。
“十五”期间长春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投入仍然偏低,全社会科技投入经费总量和占GDP的比重、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总量和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与全国发达地区及同等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科教实力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科技工作上的差距也包含着科技发展的潜力。长春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教育城市,在创新领域中应该大有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二、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我市十大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双百”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使长春进入国内主要的创新型城市行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在有重点地支持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对与本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市场前景广阔的工程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2、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的原则。把体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最佳环境,为科技创新扫清体制障碍。
3、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长春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点,集中要素,重点突破,使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4、坚持政府主导作用与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科技引导性投入、科技平台建设、科技规划指导、政策措施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完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研发体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立足科研与产业基础,重点扶持原始创新,整合协调集成创新,积极引导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发掘创新潜力,确保自主创新持续进行。
(三)发展目标
从2006年起,经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长春市科技发展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玉米化工、生物医药等四个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化规模均达到千亿元以上,使长春市成为全国实力较强、特色突出的创新型城市。
第一阶段(2006-2010年):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城市创新体系,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市本级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第二阶段(2011-2015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各类科技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基地建设明显发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明显加强,汽车及零部件、玉米化工、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及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产业特色更加明显,科技创新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市本级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5%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
第三阶段(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市主要创新指标全面提升。市本级科技部门归口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费)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发明专利年度申请量、授权量占全部申请量、授权量的比例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拥有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以汽车、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主的创新型工业体系,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坚强支撑。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进入国内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三、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通过发展10个重点领域,实施12项重大科技专项,研究6个技术领域前沿技术,切实增强我市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重点领域
发展重点领域,是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确定重点领域的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为保持长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走发展装备制造、通向制造强市之路。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自动化、新工艺、新材料和信息等技术和产业的综合优势,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轨道车辆相关技术与产品、激光加工技术与设备、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数字化医疗设备、光电子产品制造设备等新型制造业,开展重大装备研制及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产业聚集,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建成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重点研究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推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技术、低能耗低排放发动机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燃料电池、乙醇汽油、天燃气和氢燃料技术,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汽车整车重点发展轿车,加快开发经济型轿车,提高自主品牌轿车比重。扩大商用车生产规模,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型车、中型车和轻型车、低速货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发挥一汽商用车底盘和品牌等资源优势,按照“一引擎多用”的原则,鼓励开发客车和工程自卸车、厢、罐式运输车、食品保鲜车、无污染垃圾车、混凝土搅拌和泵车、港口用车、油田用车、吊车等专用车与特种车。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内饰件、各类专用底盘、转向与传动、车轮、发动机及附件等六大类产品。
——轨道车辆及零部件 围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加大轨道车辆研发力度,重点加强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积极发展高速、高档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地铁、轻轨等车辆,提高零部件配件属地化产能。通过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系统集成、车体、牵引控制、网络、转向架、制动等核心技术及应用;构建先进、成熟、完备的高速车技术开发平台,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km/h动车组、200km/h速度等级铁路客车、高速摆式动车组以及300km/h动车组产品;开发新型城市轨道车辆产品和高中低速磁浮车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长春客车知名品牌。
——先进制造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激光加工技术与设备、轿车整车模具开发及相关技术、多点无模成形技术与装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数控加工技术及设备、光电子产品制造设备、自动化物流运储系统技术与装备、焊接机械人、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以及与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的检测系统及检测元件。
——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重点研究新型自动化仪表,光谱仪、色谱仪等各类科学分析仪器与检测仪器,深度开发高温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光纤化学传感器、军用绝对编码器、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球栅线位移传感器、角位移传感器、电阻线位移传感器、光栅电视投影测量仪等产品,虚拟仪器和通用测试平台,以及为重大装备配套的精密科学仪器平台及应用系统。
——医疗仪器设备 重点研究以激光技术为核心的激光医疗仪器、激光动力治疗系统;研制以光谱技术为核心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微型生化分析仪等医学分析检验仪器;开发三维电视腹腔镜显示系统、心血管造影C型臂系统、酸溶法传像束等成像显示仪器。
——电力设备 研究特高压、超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高温超导输电技术,电力企业节能环保整流成套电气装备技术和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可靠性技术;开发50kV-1000kV及以下三相大容量、低损耗、低噪声、组合式变压器,可控电抗器,并联电抗器,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363kV及以上SF6断路器,126-800kV智能化、高可靠性GIS、500kV及以上隔离开关以及用于输变电系统的新型装置;开发特殊用途的专用电机、永磁电机及变频电机。
——制造业信息化 重点开展以智能设计、敏捷制造和协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应用研究,构建企业数字化的综合能力平台;引导企业推广应用CAD/CAPP/CAM一体化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办公自动化(OA)、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技术,建设面向制造业产业链协作和区域性制造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2、光电子信息与服务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提高光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领域的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我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思路:以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院校为依托,重点发展光显示器件、光电子器件、软件,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终端产品开发,建设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贸易物流、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提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光显示器件及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以大屏幕LED显示、OLED、PLED、激光显示为主的光显示系列产品,积极推动LCD产业的发展;开发相应的控制模块和相关系列产品,形成产业链;建设国家光显示工程技术中心、测试中心,形成集聚效应。
——新型光电子器件 重点研究基于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有机光电子材料的各种新型光电子器件以及集成器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大功率、中低功率全固体激光器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光电编码器及光栅尺系列产品、高压大容量铝电解电容器系列产品、紫外写入光栅、滤光片式密集波分复用器件(DWDM)等光电子通讯器件。
——光电子产品制造设备 重点研制片式微电子元器件专用生产设备,光通讯工程专用设备,光学超精加工技术与装备。
——软件技术及产品 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开发软件,企业资源管理软件,金融、财税、教育、社保、电子政务、出版、动漫、多媒体等行业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认证技术及产品、新型加密软件,基于3G的应用软件等;研究开发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软件;大力发展软件企业外包服务业务。
——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化 重点研究卡通动画制作流程细化和网上协作技术、高性能三维集群渲染技术、卡通动画流媒体应用技术、交互式卡通游戏制作播出技术;研究基于手机动漫的制作与传播技术,开发三维动画软件;建设适合动漫制作和应用的技术服务与支撑平台。
——信息技术服务业 重点研究开发集信息增值服务、电子交易、现代物流、电子支付和电子政务等服务为一体的、互动的协同商务模式的支持技术,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管理、基于规模应用的ASP信息服务系统。
3、生物制药与中药现代化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强的研发与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经济腾飞的战略选择。
发展思路:要依托长春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发挥研发创新优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大力促进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开发、技术转化,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重点发展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专业性比较优势,发展医药中间体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并推进大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建设,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将长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疫苗 重点研究开发预防和治疗人与动物常见病、多发病、重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亚单位疫苗、联合疫苗、口服疫苗、治疗性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药物 重点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以及新型制剂技术研发和生产重组蛋白与多肽、抗体药物及其长效、缓释等新剂型,以及产品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等。
——诊断试剂 重点研究利用抗体技术、核酸分子特异性扩增技术研发和生产用于肿瘤、传染性疾病等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动态监测的诊断试剂。
——创新中药 重点研究利用长白山道地药材资源,在通过药物筛选发现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中药有效成份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原创性现代中药新药;对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中药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新设备、中药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化学创新药 重点研究具有重大创新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包括抗菌、抗真菌、抗病毒药)、老年病治疗药物、手性药物开发、新型药物释放系统的开发等。
——生化药用中间体 重点研究以玉米及畜产品副产物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生产的医药级赖氨酸、谷氨酸等。
4、新材料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在材料领域雄厚的技术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大力开展新材料的研发,积极推进新材料的轻量化、复合化、功能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加快开发热缩材料、稀土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汽车用先进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速推进新材料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先进结构材料 重点研究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稀土合金材料及系列产品。
——特种功能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热缩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生物应用材料和超导材料及系列产品。
——纳米材料 重点研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和金属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设备及水性纳米涂料等制备技术。开发纳米药物、纳米金属催化物以及具有半导体、超导、吸氢、吸波、非线性光学等特殊功能的光、电、磁和力学纳米功能材料,拓宽纳米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输、农业、建材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纳米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燃料电池和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环境友好材料 重点研究以植物资源和二氧化碳为原料的高分子全降解材料,深入开发聚左旋乳酸和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的用途。
——新型建筑材料 重点研制开发多功能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等。
5、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因此,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展思路:坚持“清洁、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以满足能源需求为目标,加快本地能源开发建设,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地热资源及相关产品。
——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动力电池(组)、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关产品。
——油母页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农安油母页岩低温干馏提取油母页岩及油母页岩的精制加工技术、燃烧发热发电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等,达到高效、环保的目的。
——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其集成应用。
6、现代农业
我市地处东北粮食主产区中心,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基础,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我市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定位于建设精品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食品安全基地。
发展思路:以现代生物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以现代畜牧业技术武装和组织养殖业,以生物技术和化工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快以粮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以自主创新为前提,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设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农作物良种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构建与分子评价技术,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标记、克隆营养高效、抗逆基因,创造抗逆型多聚合新种质;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专用、高产超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建立配套的高产超高产和稳产栽培技术以及规模化制种、繁育以及加工技术。
——畜禽水产优良品种繁育、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控 开展动物基因定位、标记、克隆、生物反应器、生物疫苗等现代动物生物技术的研制开发。开展主要畜禽品种的快速繁殖,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包括牛、羊的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研究。以猪、牛、鸡、鹅和梅花鹿为重点,开发精品畜牧业生产技术,构成一个由良种、良料、精养、精加工等各个环节所组成的精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相应检测方法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高度重视和加强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免疫防治、检疫诊断、预警检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发优质安全高效饲料,发展建立精品牧业科技开发基地,促进畜牧业的品种良种化、饲料专用化、防疫技术综合化、生产设施现代化、产加销一体化,建立现代畜牧业技术和产业体系。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以农产品加工精深化为方向,围绕玉米资源重点研究开发淀粉糖、有机酸、氨基酸、变性淀粉、玉米系列餐桌食品、燃料乙醇及化工醇和聚合物类产品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发酵工程菌种、催化剂、新型酶制剂以及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进步等玉米生物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研究大豆制品现代化加工技术及副产物深加工技术、功能型大豆蛋白生产技术。重点研究牛、猪、羊、鹅、鸡等畜产品先进加工技术及骨、血、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注重果蔬加工、保鲜、储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注重以降低能耗原材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注重农作物秸杆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农产品加工关键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农业装备、设施与应用技术 重点研发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机械化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节水的技术水平;注重适合于规模化生产的智能化配套机具和多功能、智能化中小型农机具的开发、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注重保护性耕作机械和技术,精准农业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注重精细农业技术与装备、精细园艺与养殖技术与装备及设施、精细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智能化温室及关键配套技术和设施的研究。
——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能源开发 开展以改善环境和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林业、水利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研究。重点支持平原区农田防护林、大黑山水土保持林、城郊绿化、美化林等生态林业技术开发。开展农田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开发绿色农业产品,培养绿色食品企业。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开展黑土培肥技术,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自然降水有效利用技术的研究攻关,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中低产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开发适用的沼气生产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日光温室技术、玉米秸秆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
——农业信息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远程教育数字化、可视化、农业多媒体专家系统、农业企业信息化、精准农业、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及农业技术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农村技术市场建设。大力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服务。
——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 重点研究新型环保型肥料、饲料、饲料添加剂、生物农药以及农药残留降解的关键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及生产环境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废弃物安全利用技术。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能力;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城市绿化、美化产业开发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设计技术开发,引进花卉、草坪草、绿化灌木和适宜北方生长的彩色林木等新品种,研究开发快速繁殖技术;美化绿化技术和微景观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城郊型集动植物优良品种展示、先进种养技术示范、科学普及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基地。
7、人口与健康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与质量,针对我市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提高市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
发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与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3)研制先进医疗设备,攻克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4)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合作医疗常见多发病防治水平。
——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 重点开发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和产品以及兼顾预防性传播疾病的节育新技术,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
——重大疾病防治 重点研究开发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等重大疾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
——先进医疗设备 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开发城乡社区新型合作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小型诊疗和移动式医疗服务装备,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加强对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8、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我市已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实现城镇化和城市协调发展,对科技提出迫切需求。
发展思路:(1)以城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城镇区域规划关键技术及动态监控技术,实现城镇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2)以节能和节水为先导,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突破城市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开发资源节约型、高耐久性绿色建材,提高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4)发展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 重点研究开发各类区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等技术。
——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土地勘测和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等。
——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 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重复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
——城市信息平台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城市交通 重点研究城市交通信息获取与处理、交通事故预防预警、应急处理、交通环境清洁化与缓解交通拥堵等关键技术,开发车辆主动与被动安全、基于CIS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9、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创造良好祥和的公共安全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抓好公共安全,需要科技的支撑。
发展思路:(1)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2)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重点研究煤矿等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生物安全等的监测、预警、预防技术。(3)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重点研究煤矿灾害、重大火灾、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应急救援技术。(4)加快公共安全技术装备开发。开发保障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重大装备和系列防护产品,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重大生产事故防控与救援 重点研究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
——食品安全 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食物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和高通量检验检疫安全监控技术以及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 重点研究开发个体生物特征识别、物证溯源、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以及模拟预测技术,远程定位跟踪、实时监控、隔物辨识与快速处置技术,高层和地下建筑消防技术。
——生物安全保障 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滤毒防护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抗毒素与药物等。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 重点研究开发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以及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
10、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发展思路:(1)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2)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退化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以及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3)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4)以开源与节约并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研究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
——大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重点研究煤烟型污染防治技术,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技术,进一步探讨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技术方法,以 及建立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等有效管理途径。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开发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的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工业、农业、生活节水技术和生态需水调空技术,伊通河、双阳河等河流以及石头口门水库、南湖等湖泊的综合治理技术。
——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和环境污染物减量化与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生态环境建设示范 重点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利用技术,以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技术,建立不同类型区域水土资源优化发展的科技示范区。
——景观生态与人文资源开发 重点围绕我市汽车城、电影城和文化城生态景观特点,进行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的总体设计技术的开展与研究,包括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建筑与绿化风格、特色街路的设计等,充分挖掘城市森林旅游、历史文物等旅游资源。
——新农村环境建设 重点研究开发农村不同生态类型村屯规划设计技术,农村垃圾和污水资源利用技术,秸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开发适合农村生产、生活发展 需要的新型能源。
(二)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集中我市科技力量、发挥科技优势、推动自主创新的战略举措。确定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一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二是能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三是能解决我市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四是能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源投入,有利于持续增强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上述原则和我市发展的需求,确定12项重大科技专项,并适时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动态论证启动和调整,分步实施。
1、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制造
该专项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产品,到2010年实现产销规模的新突破,使之具备国际竞争力。研究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与加工技术,建立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车身、转向桥、驱动桥、变速器、离合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等重要总成、系统的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平台,形成若干驰名的零部件产品自主品牌。研究清洁能源及氢动力发动机技术,重点推进城市客车和新一代红旗轿车混合动力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发油耗低于3升/百公里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氢动力发动机;建立完善的整车性能(经济性、动力性、排放等)试验方法、评价标准和测试平台。重点突破汽车电子关键技术并推进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推动重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突破汽车电子关键技术和推进关键产品的产业化,建立动力总成电控平台、轿车底盘控制平台、CAN总线技术平台、汽车电子服务平台,实现ECU电控单元的产业化能力。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汽车电子研发、生产体系,并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到2010年,年产整车12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其中,一汽集团产值200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值700亿元,与一汽差异化各种类型整车产值3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研发和出口基地;2020年,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轨道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
通过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研究系统集成、车体、牵引控制、网络、转向架、制动等专项核心技术及应用;加强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在引进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km/h动车组、16辆长编组(带卧铺车与餐车)200km/h动车组以及200km/h速度等级的铁路客车、高速摆式动车组,同时自主开发250~350km/h具有中国品牌的高速动车组。在城轨车产品方面,研制直线电机地铁车、70%低地板轻轨车、100%低地板轻轨车等技术和产品,完成跨坐式单轨车国产化;同时开发高、中低速磁浮车产品,形成长春客车知名品牌。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产值30亿元,成为国家轨道车辆研发与生产基地;2020年,轨道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玉米生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长春市是全国玉米主产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已经成为长春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并正孕育着新的跨越和突破。加快开发玉米生物化工产品关键技术对充分发挥玉米资源优势,解决环境污染、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玉米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长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化工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专项,重点研究以淀粉为原料生产化工醇、聚乳酸、变性淀粉等产品的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开发生物发酵菌种和新型催化剂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化合成新工艺,形成以化工醇和聚乳酸为龙头的产业化链条。同时,解决开发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生物聚合物、变性淀粉和淀粉树脂等相关生物化工产品的关键技术。
到2010年实现年加工玉米600万吨,实现产值300亿元。其中:化工醇实现产值160亿元,聚酯实现产值40亿元,淀粉糖、变性淀粉、谷氨酸、生化饲料等玉米深加工产品实现产值100亿元。
2010年实现年产聚乳酸5000吨,实现产值1亿元;2020年实现年加工年产聚乳酸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0亿元;2020年我市将建成全球第一个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加工中心,年加工玉米800—1000万吨,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我国“领跑”玉米精深加工业的龙头。
4、应用生物技术创制动植物新种质、培育新品种
长春市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近年来畜牧业也发展迅速,但受耕地、水资源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大以生物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的力度,应用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创制动植物优异新种质、培育新品种,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为农牧产品深加工提供可靠的原材料资源,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该专项重点研究植物功能基因的开发与利用,合成植物优异品质基因、高抗逆相关基因;开展植物转基因育种,重点培育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开展生物农药研究;开展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评价和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建立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和生产试验基地,完善转基因植物安全繁育技术和规范化生产。重点研究动物功能基因的定位等技术,采用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牛、羊的体外受精、胚胎干细胞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及动物基因疫苗等技术研究。重点培育优质肉鸡、肉鸽、肉(兼用)兔新品种(品系、配套系)。
到2010年,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功能基因5~10个;动物功能基因5~8个;培育抗病虫、高淀粉、高产转基因玉米新品种2~3个,培育抗除草剂、高油、高产转基因大豆新品种2~3个,培育抗旱、营养高效转基因水稻新品种2~3个,建立牛、羊等动物高效转基因技术体系、转基因动植物安全繁育技术体系;建立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基地3~5个;制定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标准3~5项;研制出环保型生物农药产品2个;构建植物生物反应器2~3个。到2020年,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功能基因10~15个;动物功能基因8~15个;建立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等)转基因育种与产业化体系,培育转基因专用型玉米、大豆和水稻各5~10个新品种,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基地10~20个。培育优质、高产、抗病的畜禽新品种(品系、配套系)2~3个;2020年,应用生物技术创制动植物新种质、培育新品种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农业资源优势之一。提升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能力,解决畜牧业生化产品加工关键技术问题关系到环保、绿色安全食品和资源深度开发等领域的健康发展,对建设和实现我市现代畜牧业长远战略目标,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专项重点研究肉牛、肉鸡、肉鹅、生猪、鹿产品、奶制品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包括利用牛副产物开发SOD、高铁血红蛋白等血液高端产品和生物钙系列保健品等生化制品关键技术;肥肝鹅填肝配方及鹅肝酱关键技术;番茄红素提取与红素牛奶加工等各种功能性保健乳制品关键技术;低分子量肝素、凝血酶、高纯明胶、功能肽—Fe等猪产品生化制药关键技术;鹿产品生化制药关键技术和绿色保鲜熟食制品关键技术。到2020年,形成畜产品现代生化技术体系,形成持续的畜禽生化制品开发能力,支撑起一批具有强劲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势龙头企业”。
2010年实现加工肉牛、肉鸡、肉鹅、生猪、鹿产品、奶制品等产品100万吨能力,实现产值350亿元。生化产品实现产值100亿元;2020年实现畜禽产品加工能力200万吨,产值700亿元。生化产品实现产值200亿元。
6、新型显示技术及产品
新型显示是继集成电路、计算机之后,电子信息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我市具有较好的研发和产业基础,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成为光电子信息支柱产业中的一大增长点。
本专项重点研究开发有机发光(OLED、PLED)材料与器件、新型驱动方法与芯片设计、先进封装技术及其可靠性、数字视频处理与多媒体新技术及其应用;加大研发力度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开发TN/STN-LCD系列产品以及a-SiTFT-LCD彩色液晶显示器,发展具有前沿性和应用前景的低温薄膜晶体管彩色液晶平板显示器;开发场致发射显示技术,研究超大色域多基色激光显示技术,尽快把激光电视推向产业化;研究开发高清晰LED大屏幕数字电视技术及产品。
到2010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形成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2020年以前,形成强大的新型显示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规模。
7、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是第四代照明光源,与现有白炽灯和荧光灯比具有节能、寿命长、色彩丰富、反映快等优点。发展新一代光源替代传统照明光源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专项配合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重点研发高亮度LED芯片、白光LED用高效稀土发光材料、大功率LED光源及封装产业化,10W、20W大功率管散热的关键技术等;研究半导体照明技术在汽车照明领域等的应用,开发生产LED汽车导光仪表盘、汽车内饰灯、汽车转向灯、刹车灯等产品,使之能够与汽车设计相匹配,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研究半导体照明技术在城市亮化等特种行业的应用;争取研发并制造出取代现有传统光源的照明灯;研制高清晰LED大屏幕数字电视。
到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其中,LED系列产品4亿元,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产值6亿元。
8、软件技术及产品
软件产品的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在软件产品开发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应用软件产品和为传统产业改造服务的软件产品是“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该专项重点研究开发以指纹识别、人像识别软件等生物特征识别软件,电子证书、数据网络检测等信息安全软件,教育、粮食等行业应用软件为代表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特色软件;发展与数字化设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电子政务、数字娱乐软件、网络和通信软件、GPS车辆自主导航软件、中文信息处理及各种增值服务软件。
研究开发计算机动画制作集成软件和集成系统,面向计算机卡通动画制作流水线的各个阶段,开展包括卡通形象常见动作生成系统、卡通渲染系统、运动捕捉数据驱动卡通形象系统、卡通特效系统等子系统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研究;结合影视艺术创作特点和工业化规模生产要求,形成交叉学科的融合研发机制,大规模地提升动漫生产能力;建设适合卡通动画制作和应用的公共技术服务与支撑平台。
2010年实现产值30亿元,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产值40亿元。
9、激光与光电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
激光与光电医疗技术与应用发展迅猛,已与多个学科相结合形成多个应用技术领域,这些交叉技术与学科的出现,有望发展成为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新产业。
本专项重点研究开发高功率全固态激光材料与器件及其全固态激光器的应用技术,发展面向激光加工应用的高功率(5KW级)全固态激光器、面向激光医疗和激光显示的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泵浦,构建从人工晶体材料设计、制备与加工、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材料与器件、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到整机应用设备的完整技术产业链;研究大功率光纤激光器技术;研究激光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及微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实现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发展激光彩色显示的关键技术(激光技术、调制技术、匀场消相干技术等),形成激光显示技术研发链;充分利用长春市在激光和光电医疗方面已形成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生化分析仪、光动力治疗系统及个性化激光医疗设备等。
到2010年,实现千瓦级全固态激光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激光电视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实现产值20亿元,其中全固态激光器8亿元,带动其它产业实现产值12亿元。
10、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研发及产业化
镁作为最轻的工程金属材料,具有比重轻、比强度及比刚度高、阻尼性及切削加工性好、导热性好、电磁屏蔽能力强以及减振性好和易于回收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是继钢铁、铝合金之后的第三代结构材料。但传统镁合金耐热、耐蚀、抗高温蠕变和塑性等性能较差,添加适量稀土形成稀土镁合金,克服了传统镁合金固有的缺点,是目前最好的耐热抗蠕变的新型材料。
该专项利用吉林省的镁和我国稀土两个资源优势,依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和一汽集团,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稀土镁合金材料及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镁稀土中间合金制备技术、耐热压铸镁合金及其应用技术、高强高韧镁合金及其应用技术开发、高性能变形镁合金及其应用技术、镁合金压铸成型技术、镁合金腐蚀防护技术等,突破用于汽车轮毂的高强高韧铸造镁合金、镁合金轮毂低压铸造生产技术及镁合金焊接新工艺、焊接设备及焊接材料等一批前沿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发动机汽缸罩盖、座椅骨架、发动机托架、汽门盖、方向盘、油底壳、仪表集成和大灯架等汽车零部件,将稀土镁合金应用到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同时为航天、航空等领域提供批量、高性能的制品。
到2010年,年产500吨系列稀土镁中间合金,5000吨系列稀土镁合金,40万件压铸制品,10万米挤压制品。实现产值4亿元,同时能够拉动下游产业形成至少30亿元以上的规模,建立从镁合金前沿高技术研发到产业化技术开发的技术研发体系;2020年前,建设成国内先进的稀土镁应用合金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际水准的稀土镁中间合金产业化基地。
11、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加快开发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对于防治传染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将起到关键作用。疫苗制品、基因工程药物是长春生物医药的代表性产品,也是长春生物医药的比较优势之一。因此推进以疫苗、基因工程类药物开发的主导方向,对形成合理的医药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重点研究开发:流行性感冒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混合型艾滋病DNA疫苗,针对SARS、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及口蹄疫等人畜共患疾病防治疫苗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基因工程药物重点研究开发:重组人生长素、重组人胸腺素α1、长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血管抑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重组人甲状旁腺素、重组人载脂蛋白E3、长效血糖调节多肽、重组人乙酰胆碱酯酶等药物和新制剂的产业化关键技术。
到2010年,预计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我国最大的疫苗出口产业基地,疫苗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20%以上;2020年前,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鹿参等中药新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鹿、参是我省我市最具特色的中药材,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以鹿参等长白山中药资源为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药现代要求的新药,促进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尤其是开发疗效明确、药物成分和功能机制明确、质量控制方法先进的鹿、参医药产品,是发展我市医药产业的需要。
该专项重点研究开发: 研究鹿参等长白山珍贵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新技术;建立和优化林下参、鹿茸、鹿心、鹿胎等产品的标准;筛选参、鹿的有效成分,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具明显特色的鹿参医药产品,尤其是开发出对肿瘤、心脑血管病、肝炎、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的、质量控制严格的新药;开发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应激能力、改善中老年人性功能、降低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功能确切的保健品和相关产品。
到2010年,完成鹿、参产品标准的建立,相关医药、保健食品的系统开发和规模化生产,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20年,预计实现产值80亿元。
(三)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以获取前沿技术成果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为基本使命,是我市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选择前沿技术的主要原则:一是代表世界高技术前沿的发展方向。二是对我市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三是有利于我市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跨越发展。四是具备较好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开发基础。根据以上原则,要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提高我市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正在引领生物技术向系统化研究方向发展。药物及动植物品种的分子定向设计与构建已成为种质和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孕育着诊断、治疗及再生医学的重大突破。
(1)靶标发现技术
靶标的发现对发展创新药物、生物诊断和生物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重点研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的规模化识别,突破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识别、表达调控及靶标筛查和确证技术,发展先进诊断技术、“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
(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
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是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分子对接、分子模拟以及分子设计技术。重点研究蛋白质与细胞动态过程生物信息分析、整合、模拟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虚拟设计技术,动植物品种生长与药物代谢工程模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