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大东区五年规划的纵向比较

发布时间:2016/9/27

 ——大东区“十三五”规划解读之一

一个地区的五年规划具有继承式发展的特性。2001年起至今,我们历经了“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个五年规划,今年进入到“十三五”开局之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日新月异,我区的五年规划在发展目标、经济指标、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捋清发展脉络,统一全区发展思路,区发改局调研组将“十五”以来的4个五年规划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以求能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强区、生态新区、文化大区,建设创新、智慧、生态、人文的现代化大东。

一、发展历程

(一)发展目标演变

从“十五”到“十三五”,在发展目标上既相互串联、一脉相承,又契合了当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规划期

目标内容

重要事件

十五

(2001-2005)

经济繁荣

科教发达

环境优美

文明富庶

2002年中华轿车诞生

2002年大商集团新玛特开业

2003年宝马轿车落户

2004年上通(沈阳)北盛成立

2005年大东区与新城子区合建德国工业园项目启动

十一五

(2006-2010)

工业规模最大区

汽车产业最强区

三产发展最快区

人居环境最佳区

2006年华晨金杯推出骏捷轿车,华晨宝马推出加长新宝马5系

2007年东城商业区更名为沈阳东中街商业区,并确立东延两公里的目标

2008老龙口酒厂酿酒技艺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9大悦城开业

2009年上通北盛推出科鲁兹轿车

十二五

(2011-2015)

建设

实力大东

文化大东

生态大东

和谐大东

实现

繁荣、和谐、

富民、强区

2011年上通北盛推出科帕奇系列SUV

2011年上通汽车零部件园开工建设

2013年宝马第六代5系扩建项目投产

2014年上通三期实现生产,新型雪佛兰科鲁兹轿车下线

2015年宝马5系混合动力轿车、别克威朗、华颂高端商务车、中华V3等一批新车型上市

十三五

(2016-2020)

以经济强区、生态新区、文化大区为目标,

建设创新、智慧、生态、人文的

现代化城区

——

“十五”规划提出了“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庶”的发展目标,期间汽车产业在我区初露端倪,中华、宝马、通用等品牌汽车先后在我区投产,并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区发展汽车产业奠定了基础。

鉴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区汽车产业不断壮大,“十一五”规划以汽车产业为重点,突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强调产业平衡,提出了“工业规模最大区、汽车产业最强区、三产发展最快区、人居环境最佳区”的四区目标。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我区将目光更多地放到了民生领域,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实力大东、文化大东、生态大东、和谐大东,实现繁荣、和谐、富民、强区”的发展目标。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国家出台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政策,以此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我区的“十三五”规划突出创新主题,并将文化作为重点内容放到发展目标中,提出了以“经济强区、生态新区、文化大区为目标,建设创新、智慧、生态、人文的现代化城区。”

(二)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

1.经济总量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该指标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年均增速下降。我区经济由“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转为“十二五”时期的个位数增长,分别为27.3%、13.5%和6.6%,总体变化趋势与沈阳市基本相同。根据国际经验,当经济经历过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后,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原有的动力源未变,新生动力尚未成熟,边际效应必然减弱。事实上,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也都经历过增速换挡过程,这一过程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十三五”规划指标设定中,考虑到新常态阶段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区也面临汽车产业增速下滑、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规模的现状,以及省市发展要求,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定为7%。二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三个五年的年均增速持续下降,但从总量来看,我区仍具备一定发展潜力。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由“十五”末的90.4亿元,提升到了“十一五”末的302.3亿元,并在“十二五” 末达到了605.9亿元,是“十五”末的6.7倍。此外,通过对铁西区、浑南区、沈北新区等以工业为主的几个区域进行了比较,“十二五”期间唯有大东区在增速下降的同时,增量一直保持平稳上升。

“十五”-“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及年均增速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三个五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由“十五”的年均增长29.7%下降到“十一五”的15.7%和“十二五”的14.3%。但总量持续增长,“十五”末为8.2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5.5亿元,“十二五”末增至69.4亿元,是“十五”末的8.5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同地区生产总值相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较小,相比“十五”而言,“十一五”末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提升了2.6个百分点,即:由 “十五”末的9.1%上升到“十一五”末的11.7%。进入“十二五”以后,该指标变化相对平稳,一直维持在11%以上。

“十五”-“十二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2.经济结构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5年,大东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为346.9亿元;2010年,迈入千亿元大关,达到1197.9亿元;2015年,在整体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依然达到了1460亿元,逼近1500亿元。也就是说,“十一五”是我区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工业规模是“十五”末期的3.4倍,而进入“十二五”以后,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工业规模仅是“十一五”末期的1.2倍。

“十五”-“十二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汽车产业作为我区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加深,支柱地位越来越强。“十五”末、“十一五”末、“十二五”末,整车产量分别为9.54万辆、56.6万辆、86.9万辆,产值分别为135.3亿元、579亿元、1124.5亿元,“十二五”末整车产量、产值分别是“十五”末的9.1倍和8.3倍。整车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9%、48.3%和77%,无论是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都是其它产业无法相比的。考虑到未来汽车产业增长空间及转型升级的压力,我们适度调低了“十三五”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实现整车产量120万辆,整车产值1380亿元,增长幅度都低于前两个五年规划。

“十五”-“十三五”大东区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服务业增加值。“十二五”后期(2014-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14年和2015年,分别超0.4和7.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差距也由2014年的170.5亿元,缩小到2015年的144.5亿元。说明虽然我区工业发展速度有所降低,但服务业发展依然有较大需求。

2011-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对比图(单位:%)

二三产比例。“十五”以来,我区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三产比重不断提升,逐步缩小了与工业的差距。全区二、三产业比例由“十五”末期的72.4:27.6,调整到“十一五”末期的69:31,在“十二五”末期达到了65.3:34.7,预计到“十三五”末期调整到63:3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

“十五”末 “十一五”末 “十二五”末 “十三五”末

3.经济发展后劲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18.5亿元;“十一五”时期,飙升至1235.5亿元,为“十五”的5.7倍;“十二五”时期,达到2201.7亿元,是“十一五”的1.8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十五”、“十一五”时期分别达到148%和25.7%,“十二五”时期降至6.6%。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十三五”目标定位7%。

“十五”-“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量及年均增速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十五”时期,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十一五”时期,上升至20.4亿美元,为“十五”的4倍;“十二五”时期,2011-2014年(从2015年起,沈阳市不再统计该指标)达到22.56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1倍。

“十五”-“十二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我区从2007年开始统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了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这一指标。2007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万元,“十一五”末达到2万元,“十二五”末达到3.6万元,为“十一五”末的1.8倍。

2007-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三)空间布局演变

1.地理空间不断扩大

“十五”以来大东区历经两次行政区划调整,2002年将朱尔村、木匠村划归大东区,区域面积达到55.5平方公里;2010年沈阳市区划调整中,将东陵区前进乡和沈北新区部分地区划归大东,区域面积扩大到10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范围的扩大,为我区汽车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

2.产业布局逐渐清晰

“十五”期间,在产业布局上总体思路是“退二进三”,即工业企业逐步从二环路以内退至二环路以外发展,二环内重点发展服务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工业和服务业混杂分布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遵循“西南优化,东北挺进”的原则,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布局。依托一、二环路商业发达、居民密度大、收入层次高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实现“西南优化”,建设东城商业区;依托二、三环路汽车产业发达的优势,实现“东北挺进”,建设东北大马路沈海物流园区和德国国际工业园,形成现代工业产业带。

“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南商北汽”的产业布局,形成二环以南以东中街商业区为核心的老区和二环以北以新城和开发区为牵动的汽车城的格局。在产业上,形成以整车生产为核心的汽车产业,以欧盟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以东中街商业区为龙头的服务业和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依托的文化科技产业的格局,产业布局更加明晰。

“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三区四轴”的空间格局,体现与“十二五”规划的继承与发展。一是“三区”,即北工——汽车城产业集聚区、南商——南部商贸商务和生活区、中创——中部创业创新示范区。其中,“中创”的提出是对“十二五”规划“中科”提法的延伸与拓展,主要是考虑到当前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以及未来创新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二是“四轴”,即综合拓展轴——榆林大街发展轴、综合服务轴——东北大马路发民轴、商业发展轴——东陵西路发展轴、城区拓展轴——长安路发轴。保留了“十二五”规划中的三条发展轴线,将其中的“北大营发展轴”调整为“榆林大街发展轴”,主要结合了当前北大营街向北不能贯通、榆林大街产业加速集聚和重要交通干道等特点。

(四)发展战略演变

我区历次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均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区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体现了与时俱进。

“十五”规划提出了“制度创新、开放带动、强二优三、科教兴区、市区一体化”五大战略。这与当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我区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与国际接轨等内容纳入了发展战略当中。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做强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打造实力大东、和谐大东”的发展战略。2005年以来,中央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加以推进。为适应形势变化,我区将和谐大东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予以贯彻落实,并提出通过做强汽车产业,提升大东经济实力,进而推动社会和谐。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汽车强区、三产富区、科技兴区”三大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实力大东、文化大东、生态大东、和谐大东”,通过加快空间建设步伐带动产业布局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生态优先、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这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区对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把创新驱动放在战略首位,充分肯定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发展经验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经验:

一是项目拉动是一个区域快速发展的根本。我区从“十五”到“十二五”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北部汽车城的四大整车厂和南部东中街的大悦城、龙之梦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取得的。与之配套的空间、资金、人才、产业技术支撑不可或缺。这些项目的投入,带动了经济总量、固投、财政收入等一系列指标的快速增长。

二是城区功能的完善程度是决定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关键。通常来说,三产发达程度决定了城区服务功能完善与否,我区三产增速在2014年首次超过工业增速,2014年和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4和7.7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态势明显优于工业,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三是由外延到内涵式的增长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我区经济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当前的中高速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已进入个位数增长。又面临着发展空间有限、生态要求提高等问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无论从宏观发展要求看,还是从我区发展现实看,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推动经济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提高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重点

根据前三个五年规划发展演变以及发展经验,结合当前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将围绕以下三个重点任务推进经济发展。

(一)强化项目招商,做大经济总量。在巩固日韩、香港等传统招商国家地区的基础上,拓展对欧美等国家的招商,加强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的汽车产业链上游和“工业4.0”项目的引进与合作,抓住美国通用、德国宝马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带动一批配套企业来我区投资。在港台、东南亚国家招商方面,要充分利用沈港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引入香港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抓住两岸关系改善和台资北上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台湾岛内和国内台资密集地区的招商。在日韩招商方面,充分发挥日韩企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友好城市的作用,以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和大跨国公司为重点进行招商,利用“东北亚发展论坛”合作平台,深化与日韩经贸合作。

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的引进和储备,加强项目之间的衔接和配套。把重点项目和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议程和年度计划并分步实施,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数据库,强化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实施有效监管,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规范项目管理。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投资效益。对属于市场主导的工程项目,加大政策统筹协调,主要依靠规划指引、政策支持等予以推进。合理配置土地、资金、能源、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构建要素支撑体系,加强全局性战略管理。加强土地供给,尽可能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加快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努力解决项目建设所需水、电、气、运等生产要素,不断优化政府服务。

(二)完善城区功能,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继续巩固完善“南商北汽”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方面,坚定发展汽车产业不动摇,打造汽车产业升级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车制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重大整车项目顺利实施,不断释放存量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等动力系统项目引进建设步伐,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推进新海狮、H530混合动力汽车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汽车电子系统及精密部件、汽车模具及冲压件等汽车零部件项目50个。重点发展燃气轮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依托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全力推进燃气轮机成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力争突破核心技术,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加快培育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机节能环保等潜力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积极采用工业4.0标准和技术,推动工业企业向高数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坚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动摇,建设辽宁新的现代商贸中心。明确主题定位,以大型综合商业体为支撑,打造和提升东中街沈阳第一时尚街的品牌形象,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与中心城区、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建成集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商务中心、文化休闲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为一体的大型复合型城市核心区。不断做优配套服务,推动汽车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建设东湖汽车产业科技中心,打造国内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研发基地,搭建以投资公司、产业基金、小额贷款以及担保等多种融资方式为一体的投融资平台,打造生产资料物流及仓储组团、入厂物流基地组团、整车仓储及发运基地组团,发展汽车商贸,鼓励发展汽车后市场和衍生行业,将汽车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集研发、金融、商贸、博览、运动、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新城。

(三)实施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建设,完善“1+4+N”创新格局,即建设1个创业创新基地,利用华利能源闲置厂房,力争建设东北最大的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打造4个创业创新中心,即航新科技产业园、龙之梦电子商务基地、中韩科技产业园、侨乡国际创业园;培育N个众创空间,对全区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建设三大创新服务平台,即面向东北及东北亚的汽车物联网平台、公共检验检测和科技服务平台、汽车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平台。依托我区现有工业基础,发挥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优势,运用“互联网+”连通各个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实现创业创新服务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提高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的服务效率和孵化成功率。

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金,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通过创业本金补助、贷款补贴等方式,引导大学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全力推进“创业大讲堂”活动。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学历等限制,营造创业创新便利条件,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长留出空间,打造创业创新、科技文化繁荣发展集聚地。

大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2016年3月24日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