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对孩子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是今后孩子能否找到理想的学校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可由于很多年轻的家长错误的估计了自己在宝宝的成长过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其实,多数孩子的价值观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性格、习惯、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的早期教育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1、坐失良机:
主要是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好,忽视早期教育,任其自然发展;有的低估婴幼儿接受能力,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辛辛苦苦教育也枉然,有的则害怕过早教育会损害孩子健康,损伤和压抑儿童智力。凡此种种,使子女丧失早期教育良机,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其结果如同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的那样:“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儿童,永远达不到他原来应该达到的高水平。”
2、是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夏先生认为,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3、是幼儿只适于学习单一母语
不少家长认为,同时学习两种或多种语言会造成孩子的语言混乱。其实,每个幼儿都具有多语言功能。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很多早期教育机构都采取全英文授课。教师来自于多个不同国籍,他们在国内招聘的教师多数都要求专业外语具有等级证书、有爱心,而且要经过4至7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
4、重智轻德:
主要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认知方面的负荷大大超过非认知因素的负担,忽视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性格的教育培养,其结果,知识的机械记忆占丰导地位。开发的潜能处于冷落状态,过重的学业使孩子疲惫不堪.致使孩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低下,不良的生活和学习行为习惯“先人为主”,增加了以后所治改正的难度,最终其智力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5、是早教机构大同小异
早教机构形似,但在理念、课程、环境、师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作为家长,选择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课程不能是单向吸收,要给孩子足够的表示时间和机会;二是所有学习都应是多感官学习,调动的感官越多,吸收力度越大,学习效果越好。
6、拔苗助长:
主要是不了解婴幼儿学习接受的能力,过高、过多、过难地期望孩子练书法、学数学、读外语、背古诗,甚至不根据孩子的特点,主观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爸爸“作业”、妈妈“习题”,外加聘请辅导教师“试卷”。结果孩子焦虑、苦恼,萌生厌学情绪,滋长畏惧学习心理
7、恐吓体罚:
主要受陈腐的“棍棒”教育的影响,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威严俱加,不仅强制孩子学习,甚至恐吓责训、动机打咒,施行不准玩耍、饿饭、关黑屋子等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样,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性,影响孩子的主动性、压抑孩子个性,有害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8、缺少方法:
主要是不了解婴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缺乏早期教育的知识.往往形式单调,枯燥乏味,方法简单,毫无痛趣,甚至出现教之技法不符规范,授之知识谬误百出。读字音调不对,写字笔划有错等的误导。教育效果甚微,以致贻误子女。
其实最好的早期教育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父母表作为孩子的榜样,平时怎样尊敬长辈、怎样照顾老人、怎么尊重老师,怎么讲信用,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从小就懂得孝敬、礼节和分寸。父母日常的行为表现,孩子都看在眼中,自然而然的受到影响。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很大,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